渝北区作为重庆市的主城区各方面发展也是非常的活跃的,并且现在的渝北区的人口扩张速度其实也是非常的快的,所以在渝北区区政府的规划和统筹下,当地的征地补偿工作也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当中。为了能够让渝北区的征地工作开展的时候更加顺利,渝北区政府专门制定了重庆市渝北区征地补偿安置办法。
重庆市渝北区征地补偿安置办法的规定是什么?
重庆市渝北区征地补偿安置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切实维护被征地单位和群众的合法权益,根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及《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调整征地补偿安置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渝府发〔2013〕58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渝北区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在本行政区域内(不含北部新区)征收农村集体土地的补偿安置,适用本实施办法。
第三条 征收土地应依法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
第四条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园区(新城、风景区)管委会的职责分工,严格按照《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土地征收有关工作的通知》(渝北府发〔2009〕74号)执行。
第二章 补 偿
第五条 土地补偿费不分地类、不分地区,按批准征收土地总面积计算,标准为每亩18000元。
土地补偿费为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获得的补偿,被征地土地补偿费总额的80%首先统筹用于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征地事务机构代为划拨到人力社保部门;其余20%支付给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和安排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生产、生活。
第六条 征地时集体土地上的房屋补偿,以集体土地使用证和农村房屋所有权证或房地产权证为依据,按实际丈量的建筑面积计算,按附表所列标准执行。房屋面积一律以外墙勒脚以上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封闭式阳台、挑廊按其水平投影面积计算;未封闭的阳台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50%计算;凸出屋面的有围护结构的楼梯间、水箱间等按围护结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征地中已实施补偿的集体土地上的房屋,其集体土地使用证和农村房屋所有权证或房地产权证依法予以注销。
村民的住房改作其它用途的,按住房补偿。
征地范围内不属于住房安置对象的人员,其拆迁房屋按附表所列标准上浮50%予以补偿。符合异地建房条件的迁建户,按有关规定程序和标准申请宅基地,自行修建住房。
征地农转非人员房屋未被拆迁且未进行住房安置的,由征地事务机构按照每人1080元的标准向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次性支付占用宅基地综合补偿费。实施补偿后,该农转非人员在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公共设施、参与公益事业等方面,与本集体经济组织其他成员享有同等待遇。
第七条 征地范围内集体土地上的青苗和地上构(附)着物实行综合定额补偿,按批准征收土地总面积扣除林地后的面积(含农村宅基地)为准,每亩定额补偿22000元。补偿费用由征地事务机构直接拨付给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其按有关规定管理、分配和使用。
林地上的构(附)着物参照本条第一款有关规定实行综合定额补偿,以征地批准文件中的林地面积为准,每亩定额补偿22000元。补偿费用由征地事务机构直接拨付给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其按有关规定管理、分配和使用。
第八条 下列建筑物不予补偿:
(一)不具有集体土地使用证和农村房屋所有权证或房地产权证的房屋;
(二)具有集体土地使用证和农村房屋所有权证或房地产权证,但在征地公告发布之日前已经自然灭失的房屋;
(三)未经依法批准修建的建筑物;
(四)超过批准使用期限或经批准未确定使用期限但已使用2年以上临时用地上的建筑物。
第三章 人员安置
第九条 征收土地公告发布之日,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下列人员按有关规定农转非或以调整承包地方式予以安置:
(一)农业人口;
(二)农村户籍在征地范围内直接考入大中专院校且征地时在校就读的学生(含连续就读的研究生);
(三)现役义务兵;
(四)劳改劳教人员。
第十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被全部征收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全部予以农转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被部分征收的,农转非人员的人数按被征收耕地面积(果园、牧草地面积按耕地面积计算,下同)与0.5倍非耕地面积之和除以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人均耕地面积计算确定。人均耕地面积为集体土地所有权证记载的耕地面积(不含已被征收的耕地面积)除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总人口数。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被部分征收时,被征地农户的承包耕地被征收后,其剩余的耕地面积以户为单位计算人均不足0.5亩的,除按照上述规定计算农转非人数外,被征地农户可以户为单位另行申请增加农转非人数,直至该户剩余耕地面积达到人平0.5亩以上为止。被征地农户未申请农转非,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具备条件的,应调整其承包耕地。
在城市(镇)规划区范围内因住房被征收并拆除的,被拆除户可申请以户为单位全部农转非。
第十一条 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下列人员不予安置:
(一)无法定婚姻关系或抚养(赡养)关系迁入且无承包地的农转非人员;
(二)农村中轮换回乡落户的离退休人员。
第十二条 安置补助费按转非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符合转非安置条件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每人38000元。
安置补助费的支付按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不同年龄段确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依法批准之月未年满16周岁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其安置补助费由征地事务机构全额支付给个人;年满16周岁及以上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其个人按照有关规定应缴纳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用总额的50%,由征地事务机构从其安置补助费中代为划拨到人力社保部门,专项用于该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安置补助费的其余部分支付给个人,用于安排其生产、生活。
土地补偿费80%部分和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用之和尚不能满足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资金需要的,其差额部分由征地单位补足,直到满足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资金需要。
第四章 住房安置
第十三条 征收土地公告发布之日前,具有集体土地使用证和农村房屋所有权证或房地产权证的被拆迁房屋的征地农转非人员为住房安置对象。
第十四条 在征地拆迁范围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住房安置对象:
(一)房屋被拆迁但未农转非的农村居民;
(二)房屋未被拆迁的人员;
(三)通过买卖、继承、赠与等方式取得房屋产权的城镇居民,但在城镇确无住房的除外。
第十五条 被征地拆迁农转非人员住房安置标准为每人建筑面积30平方米。
优惠购买1个自然间的标准为建筑面积15平方米。
第十六条 住房安置采取统建优惠购房安置、货币安置两种方式,由住房安置对象以户为单位申请选择其中一种。
第十七条 选择统建优惠购房安置方式的,其安置房有关结算价格以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复时间对应区域的价格为准,具体办理方式如下: